close

 族舞的發展

  40年代開始,李天民與余國芳夫婦、劉鳳學等前輩歷經艱苦,1990歲末,原舞者這個原住民舞團在高雄成立,翌年,於至德堂首次亮相,同年秋天,台北也舉辦原住民樂舞系列,使原住民的舞蹈首次進入國家級舞台表演。

  1964年,自幼對戲曲表演藝術有高度興趣的兩姐妹,高梓和高棪創辦了台灣第一所高等舞蹈教育機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1966年赴美國和加拿大敎授中國民族舞,大受歡迎,1967年創辦華崗舞蹈團,出訪許多國家表演。

  1948年,李天民開始收集、研究台灣原住民舞蹈,他與夫人一起歷經四十年編撰三大捲《台灣原住民舞蹈集成》《中華歷代衣冠文物樂舞》《各民族服飾與樂舞》在台灣首開舞蹈與服飾結合的先河。

  50年代起,郭惠良開始深入城鄉,研究台灣本土藝術及其相關的民俗與祭儀,創作演出台灣鄉土情等大批民族風格舞蹈。

  60年代,則是由蔡麗華開始收集、整理台灣民族舞,並數次赴福建探源,1988年創立台北民族舞團,立志以台灣本土風格舞蹈獨樹一幟,並以重建傳統舞藝,開創台灣民族舞蹈新境為職志,帶領舞團赴海外巡演多次,並總是載譽而歸,且在自掏腰包的狀況下,硬是創辦台灣第一本專業刊物—台灣舞蹈雜誌,孤軍奮戰整整兩年。

  1978年,林麗珍(4)這位舞壇奇才,雖才剛嶄露頭角就因為相夫教子而一別舞臺十七年之久,1995年,才又發表以台灣宗廟文化之人文精隨舞作《醮》,得到各界讚嘆,或許他所離別的十七年,只是為了涵養更多的個人靈性之必然性吧!

  其他則是由許多對岸的舞蹈家赴台灣教學,如郭曉華、孔和平等,也謂台灣帶來許多演出與創作。

  祕克琳(Fr. Gian Carlo Michelini)來自於義大利的神父,自小受馬可.波羅遊記影響,於1964年來台,並選擇宜蘭的羅東鎮成立至今被譽為最活躍的民族舞團—蘭陽舞蹈團,三十五年過去,神父始終堅守陣地,為推廣中華民族文化教育努力至今。

 

其實,與大陸相比,台灣舞蹈界在現代舞的系統引進和蓬勃發展、和專業人才的自由流動以及行政管理人才等訓練都有顯著優勢,但對於評論、史論研究人才和培養未得到足夠重視,更缺少一個獨立的舞蹈專業刊物(5)讓新人、新作、新現象得到一個即時的推廣。且理論人才的培養仍嫌不夠,讓許多該留下歷史痕跡的舞蹈作品,源源流傳下來,台灣的舞蹈仍是有許多更待變革的制度與新氣象,如果你也對表演藝術充滿熱誠,除了積極的觀賞表演位舞者打氣外,更該了解自己國家的風俗、文化、歷史與人民。希望這邊簡略的文章整哩,能夠讓你開始有了台灣舞蹈的基礎印象。

(4)有點印象的人會發現舞團內政貼著她新作的海報,他是我很推崇的老師,總把台灣的一些社會現象融入他的創作中,創作著很有深度的作品,雖然我買不到他這次新作的票,不過仍從第十期的表演藝術誌裡先拜讀了有關此次演出作品的一些內容跟概念,下次還有他的表演,大家千萬要趕快買票喔!!

(5)台灣目前最主要的表演刊物—表演藝術雜誌,簡稱PAR(Performing Arts Review)這是才剛成立不久的表演藝術誌,每期除了主要介紹即將在國家劇院上演的表演簡介,也介紹著一些新人、新作、新氣象,並繼續報導著在舞蹈界辛勤耕耘的舞蹈家們,舞團現偶爾會放個幾本,但是建議大家不訪長期訂閱,除了接收最新資訊外,也更深入了解台灣舞蹈的走向跟方位何去,並支持著這一類豐富人文藝術生活的產物長久的發行下去。

 文章參考:《像舞者致敬》  歐建平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竹塹舞人舞蹈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