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舞的發展

  最早的芭蕾舞蹈家—許清誥康嘉福,兩人是當時日本職業舞團的主要演員,前者是台灣第一個用法文術語上課的老師,後者則帶來了完整的芭蕾舞劇創作方法,例如結構的概念、慢板與快板、雙人舞的ABA模式等。

  光復後蔡瑞月(2)是第一個在台灣表演芭蕾舞的舞者,並於首次公演「白鳥」中所展現。

  台灣第二代芭蕾舞蹈家也都與日本芭蕾舞界保持密切關係,如姚明麗、蔡雪惠、蘇淑惠等,但當時由於台灣對西洋文化的接受度仍有許多障礙,所以直至70年代末之前,台灣芭蕾演出多維持在舞蹈社的業餘水準之上而已。

  1979年,姚明麗首次推出高年度技巧的芭蕾舞劇吉賽兒,反應熱烈,同年請吳素芬擔任女主角,演出天鵝湖再度掀起了古典芭蕾熱潮。

  80年代後期,各舞蹈學院紛紛從海外聘請高素質師資來台,90年代開始,即使台灣依然沒有政府願意出資任何一個職業芭蕾舞團,但芭蕾的訓練水準已大大提升,王澤馨、范光麟、陳豔麗等台灣舞者皆成為許多國外芭蕾舞團的主演或獨舞演員。

目前,台灣有三個小型芭蕾舞團—台北室內芭蕾舞團首都芭蕾舞團高雄城市芭蕾舞團但都是非職業性的

(2)坐落在台北的中山路上(搭捷運到中山站就好)有一棟建築物為蔡瑞月的故居,裡面會有不定期的展演活動,館內並有其生平的一些文物陳列,舊式的日式建築內,並設有咖啡館供文人休憩,並交流的場所,大家不訪來去一探,記得上次的探訪,剛好是一些捐獻的活動,意外的得到一本女性刊物的書籍、差點還可以品嘗他們的免費自助式餐點供應,不過很不好意思的遊客甲—我,只拿了本書,很高興的瀏覽後離開了!!

文章參考:《像舞者致敬》  歐建平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竹塹舞人舞蹈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