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分享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寒假結束,團員們每週二19:00到22:00的固定團訓也恢復正常

這個禮拜團訓是由佩玲老師帶團員們芭蕾

 

舞團座落在新竹市東大路上

紜集艾利竹塹舞人

 

很認真執著夢想的珮玲老師

珮玲老師

 

來自日本的朋友團員杏子

F1000005.JPG

 

非常有才氣的俊德

俊德

 

...很有意思

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的一群人,因為同樣的喜愛讓我們在這兒相聚在一起 

 準備收工

 

趁著今天團訓結束前的暖身,把握時間拍幾張照片做紀錄

也希望未來能多利用機會介紹這個神奇的地方給大家多認識

                                                                             ~郭八郭八

竹塹舞人舞蹈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族舞的發展

  40年代開始,李天民與余國芳夫婦、劉鳳學等前輩歷經艱苦,1990歲末,原舞者這個原住民舞團在高雄成立,翌年,於至德堂首次亮相,同年秋天,台北也舉辦原住民樂舞系列,使原住民的舞蹈首次進入國家級舞台表演。

  1964年,自幼對戲曲表演藝術有高度興趣的兩姐妹,高梓和高棪創辦了台灣第一所高等舞蹈教育機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1966年赴美國和加拿大敎授中國民族舞,大受歡迎,1967年創辦華崗舞蹈團,出訪許多國家表演。

  1948年,李天民開始收集、研究台灣原住民舞蹈,他與夫人一起歷經四十年編撰三大捲《台灣原住民舞蹈集成》《中華歷代衣冠文物樂舞》《各民族服飾與樂舞》在台灣首開舞蹈與服飾結合的先河。

  50年代起,郭惠良開始深入城鄉,研究台灣本土藝術及其相關的民俗與祭儀,創作演出台灣鄉土情等大批民族風格舞蹈。

  60年代,則是由蔡麗華開始收集、整理台灣民族舞,並數次赴福建探源,1988年創立台北民族舞團,立志以台灣本土風格舞蹈獨樹一幟,並以重建傳統舞藝,開創台灣民族舞蹈新境為職志,帶領舞團赴海外巡演多次,並總是載譽而歸,且在自掏腰包的狀況下,硬是創辦台灣第一本專業刊物—台灣舞蹈雜誌,孤軍奮戰整整兩年。

  1978年,林麗珍(4)這位舞壇奇才,雖才剛嶄露頭角就因為相夫教子而一別舞臺十七年之久,1995年,才又發表以台灣宗廟文化之人文精隨舞作《醮》,得到各界讚嘆,或許他所離別的十七年,只是為了涵養更多的個人靈性之必然性吧!

  其他則是由許多對岸的舞蹈家赴台灣教學,如郭曉華、孔和平等,也謂台灣帶來許多演出與創作。

  祕克琳(Fr. Gian Carlo Michelini)來自於義大利的神父,自小受馬可.波羅遊記影響,於1964年來台,並選擇宜蘭的羅東鎮成立至今被譽為最活躍的民族舞團—蘭陽舞蹈團,三十五年過去,神父始終堅守陣地,為推廣中華民族文化教育努力至今。

 

其實,與大陸相比,台灣舞蹈界在現代舞的系統引進和蓬勃發展、和專業人才的自由流動以及行政管理人才等訓練都有顯著優勢,但對於評論、史論研究人才和培養未得到足夠重視,更缺少一個獨立的舞蹈專業刊物(5)讓新人、新作、新現象得到一個即時的推廣。且理論人才的培養仍嫌不夠,讓許多該留下歷史痕跡的舞蹈作品,源源流傳下來,台灣的舞蹈仍是有許多更待變革的制度與新氣象,如果你也對表演藝術充滿熱誠,除了積極的觀賞表演位舞者打氣外,更該了解自己國家的風俗、文化、歷史與人民。希望這邊簡略的文章整哩,能夠讓你開始有了台灣舞蹈的基礎印象。

(4)有點印象的人會發現舞團內政貼著她新作的海報,他是我很推崇的老師,總把台灣的一些社會現象融入他的創作中,創作著很有深度的作品,雖然我買不到他這次新作的票,不過仍從第十期的表演藝術誌裡先拜讀了有關此次演出作品的一些內容跟概念,下次還有他的表演,大家千萬要趕快買票喔!!

(5)台灣目前最主要的表演刊物—表演藝術雜誌,簡稱PAR(Performing Arts Review)這是才剛成立不久的表演藝術誌,每期除了主要介紹即將在國家劇院上演的表演簡介,也介紹著一些新人、新作、新氣象,並繼續報導著在舞蹈界辛勤耕耘的舞蹈家們,舞團現偶爾會放個幾本,但是建議大家不訪長期訂閱,除了接收最新資訊外,也更深入了解台灣舞蹈的走向跟方位何去,並支持著這一類豐富人文藝術生活的產物長久的發行下去。

 文章參考:《像舞者致敬》  歐建平著

竹塹舞人舞蹈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蕾舞的發展

  最早的芭蕾舞蹈家—許清誥康嘉福,兩人是當時日本職業舞團的主要演員,前者是台灣第一個用法文術語上課的老師,後者則帶來了完整的芭蕾舞劇創作方法,例如結構的概念、慢板與快板、雙人舞的ABA模式等。

  光復後蔡瑞月(2)是第一個在台灣表演芭蕾舞的舞者,並於首次公演「白鳥」中所展現。

  台灣第二代芭蕾舞蹈家也都與日本芭蕾舞界保持密切關係,如姚明麗、蔡雪惠、蘇淑惠等,但當時由於台灣對西洋文化的接受度仍有許多障礙,所以直至70年代末之前,台灣芭蕾演出多維持在舞蹈社的業餘水準之上而已。

  1979年,姚明麗首次推出高年度技巧的芭蕾舞劇吉賽兒,反應熱烈,同年請吳素芬擔任女主角,演出天鵝湖再度掀起了古典芭蕾熱潮。

  80年代後期,各舞蹈學院紛紛從海外聘請高素質師資來台,90年代開始,即使台灣依然沒有政府願意出資任何一個職業芭蕾舞團,但芭蕾的訓練水準已大大提升,王澤馨、范光麟、陳豔麗等台灣舞者皆成為許多國外芭蕾舞團的主演或獨舞演員。

目前,台灣有三個小型芭蕾舞團—台北室內芭蕾舞團首都芭蕾舞團高雄城市芭蕾舞團但都是非職業性的

(2)坐落在台北的中山路上(搭捷運到中山站就好)有一棟建築物為蔡瑞月的故居,裡面會有不定期的展演活動,館內並有其生平的一些文物陳列,舊式的日式建築內,並設有咖啡館供文人休憩,並交流的場所,大家不訪來去一探,記得上次的探訪,剛好是一些捐獻的活動,意外的得到一本女性刊物的書籍、差點還可以品嘗他們的免費自助式餐點供應,不過很不好意思的遊客甲—我,只拿了本書,很高興的瀏覽後離開了!!

文章參考:《像舞者致敬》  歐建平著

竹塹舞人舞蹈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現代舞發展

1957 and 1967蔡瑞月先後邀請美國現代舞蹈家金莉娜(Eleanor King)、旅美台灣現代舞家黃忠良夫婦來台授課,許多後期的優秀舞蹈家像是游好彥、林懷民皆因接觸而後赴海外深造。

  1967—保羅.泰勒(Paul Taylor)舞團赴台公演,同年八月旅美現代舞蹈家王仁璐返台舉辦講習,正式引進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技術,並於中山堂舉辦第一次現代舞發表會。

  1968游好彥最早出征,或皇家藝術學院文憑後飛往美國瑪莎.葛蘭姆學校就讀,並成為第一為台灣舞者和助教,直至1982年後回到台灣。

  1970林懷民從政大新聞系畢業後出國深造,197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後,才進葛蘭姆舞校深造,一年後回故土,創辦雲門舞集這個立志「中國人作曲,中國人編舞,中國人跳給中國人看」的現代舞團,十年間便享譽海內外,林懷民不同於其他舞者,本身具有較高文化水準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也紛紛表現在他的創作上,我們更可以藉此反思一位舞者不該只有長久的身體訓練,對文化的衝擊感受,思考判辨的能力,豐富的內在涵養知識更是培養一位優秀舞者的最佳途徑。

  1987劉鳳學以62歲高齡獲得台灣第一位的舞蹈博士,他對舞蹈的貢獻是長期、全面、有系統的研究、實驗和傳播現代舞的理論與實踐,融中西文化精華於一體,竭力創出既有西方新舞蹈的科學方法,又有中國古典美學的恢弘氣派,他先後赴日、德、英學習理論與創作,至1976年成立新古典舞團,創作至今已有一百二十餘部舞作其中分為中國古代舞中國現代舞兩大類。

  中生代—繼上述舞者後所出現的稱之,這些中生代多在80年代初赴美後返台,開始闖蕩藝術之路,其中有深受雲門影響者像是,王雲幼吳素君葉台竹鄭淑姬劉紹爐等,也有一些為非舞蹈科系畢業才返台專業習舞的,如羅曼菲、陶馥蘭等,1993年問世的台北越界舞團,由吳素君、葉台竹、鄭淑姬、羅曼菲四位創立,至今也上演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在台灣成為除了雲門外的第二個專業舞團。從雲門外崛起的中生代中,像是蕭渥延蕭靜文姐妹所成立的蕭靜文舞蹈團也都是為舞蹈辛勤耕耘的團體,其外長期旅居海外、但不時返回故土味台灣帶回最新資訊與成果的舞者,包括林原上、余能盛、余金文、余承婕等人。

  80年代後期—美國整個文化分為屬後現代舞風格,由青年舞蹈管理家平洐主持的皇冠小劇場扶持了許多新人新作,如劉紹爐、陶馥蘭、古名伸等,並於寒暑假聘請優秀師資,使舞蹈專業人士能不斷得到最新資訊,位舞蹈界打下一多元的基礎。

文章參考:《像舞者致敬》  歐建平著

竹塹舞人舞蹈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陣子在書局買了本舞蹈相關的書籍,

 很高興從裡面找到一些跟台灣舞蹈歷史相關的資料,

從接觸舞蹈至今,

除了經驗與體悟舞蹈帶給我身體、心靈、甚至生活的種種變革與創新外,

卻不了解為何舞蹈具有這麼強大的魔力?

對我來說或許舞蹈不僅止於身體活動,

更有許多豐富藝術色彩,

深刻音樂享受,

與安定精神般的洗鍊全身,

更有著潛藏千年的歷史藉由舞者們的身體代代傳承。

故事般的歷史,

讓我真實感受到創造者們的天馬行空、不著邊際的想像,

確實在這歷史的洪流中持續上演著,

創作者是說故事的專家們,

而故事的主角就是這些用生命舞動身體的舞者們阿!!

以下讓我們稍稍了解一些關於歷史、關於台灣、關於舞者、關於我們的故事~~

台灣近代劇場舞蹈,

從史料來看外來影響主要來至於日本,

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現代舞之父石井漠,

即江口隆哉和宮操子等傳來的德國現代舞(1)

之後出現台灣舞蹈第一人的林明德、李彩娥、蔡瑞月、李淑芬等也多為日本學舞後返台,為台灣貢獻。

到1949年前後,

來自對岸的李天民、劉鳳學、高梓等舞蹈家更為台灣輸入不同的中原文化,

從1954開始舉辦的民族舞蹈大賽,使民俗舞蓬勃發展至今。

 

 文章參考:《像舞者致敬》  歐建平著

(1)由瑪麗.魏格曼(Mary Wigman)創立的表現主義舞蹈或新舞蹈體系。

竹塹舞人舞蹈劇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